为什么城市失眠患者多?城市里,噪声是干扰睡眠的常见因素,住在繁华街区,晚班车直开到午夜,早晨5点钟又喧闹起来;工地、工厂、铁路旁、公路旁的住家也夜夜忍受机器、车辆的轰鸣声。有些人对噪声很敏感,天长日久会形成慢性失眠。住集体宿舍,楼道内的吵闹,同宿舍人的鼾声、梦话、起夜上厕所、早出晚归者等,都对睡眠有影响,常使神经衰弱者苦不堪言。
据我国75个城市的调查,61%的人口白天生活和工作在高噪声环境中,86%的居民夜间是在超标噪声中休息。长期在噪声中生活工作,不仅易患失眠症。还会使人心绪不宁、疲倦、语言联络困难、工作效率低,甚至诱发神经、精神性疾病。故此,城市失眼症者多。情绪变化对失眠有影响吗?人类的情绪是复杂多变的,我们常说的“七情。儒家指“喜、怒、哀、惧、爱、恶、欲”。而现代心理学家把基本情绪概括为喜悦、愤怒、恐惧、悲哀等四种。当人体喜悦、愤怒、恐惧、悲哀过度时,可造成心慌、激情和过度紧张的状态,这种状态可导致大脑支层功能的紊乱,可导致失眠以及失眠伴随的疾病。中医学则认为,情志是许多疾病的主要因素,而七情过度均可导致神不守舍而不寐。
《内经》中说:“怒则气上,喜则气缓,悲则气消悉则气下,思则气结,且“怒伤肝”、“思伤脾”、“喜伤心”、“恐伤肾,而心为“五脏之大主”,七情剧变。可由它脏伤及于心。心伤而心神不宁则不眠。为什么受惊恐后能引起失眠?受惊恐后可以引起失眠,多见于小儿和妇女。患者常有精神受刺激的经历,如外出遇险、父母吵架而受到惊吓,意外遇见恐饰场面,在学校受到别的孩子欺侮等,都可以引起夜间睡眠障碍,或者突然惊醒,引起夜惊症。夜惊症多见于4~12岁的儿童,发生率1%~4%.男多于女,有遗传倾向:发作频度一般为数日或数周1次,进入青春期后逐渐消失。另有研究显示,夜惊症也可能是脑发育迟缓所致脑电图证明,夜惊出现在入睡不久的深睡阶段、当时若唤醒尚能残存一些记忆,稍过则全然不知。
中医认为“惊则气乱”,惊吓之后,气机逆乱,神无所主:且“悲哀怒忧则心动,心神不宁,神志错乱,导致不寐。《内经》中还认为,“恐则气下。即恐惧伤肾。肾精受伤不能上承心火,造成心肾不交,扰乱神明而致不寐。在正常情况下,惊恐虽能造成不寐,但需要有突然、强烈或长久的刺激,超过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,使人体气机紊乱,脏腑气血失调,才会导致失眠及其疾病的发生。失眠为什么易引起身心疾病?
失眠不是由细菌或病毒引起的疾病,也不是神经系统有器质性病变,但严重的失眠常伴有精神疲乏、头昏、头痛、记忆力减退、心慌、出汗、易激动以及情绪低落、感情脆弱、性格孤僻等一系列病态反应。日久,会使大脑兴奋和抑制的正常节律被打乱,出现神经系统的功能性疾病一神经衰弱,进而造成精神、身体衰弱,人际关系紧张,对生活失去信心。直接影响失眠者身心健康,从而导致身心疾病。
这些疾病只是少数患者长期失眠所导致的不良后果,但对病人造成的精神痛苦决不亚于其他疾病。一个失眠患者,如果感到有其中之一症状时,会使自己情绪更为紧张,陷入恶性循环之中,严重时不能正常工作、劳动和学习。
不论失眠及伴随症状多么严重,一般地说,失眠只是大脑的兴奋和抑制暂时失去平衡的表现。尽管失眠也常常是某些疾病的伴随症状,但失眠本身并不能反映身体内部有什么器质性病变,更不会转变为精神病或其他疾病,要想了解失眠与身心疾病的关系,首先我们先来熟悉一下心身疾病的概念及其产生机理。
生物节律紊乱为什么会导致失眠?距今约36亿年前,地球上就已经有了生命。地球的自转形成了昼夜24小时节律.即光明和黑暗交替的昼夜节律。这种节律对生物也产生了明显的作用,如公鸡拂晓啼叫,蝙蝠天黑夜行,蜘蛛后半夜结网,老鹰早翔暮归,猫头鹰昼伏夜出,花的昼开夜闭或夜开昼闭,夜合树的叶子迎着朝阳开敢等等,都随着地球自转的昼夜循环交替显示出节律周期。人们把这种象钟--样,按时间有节奏地调节自已活动的本领,称之为“生物种”或“生物节律”。
人类的睡眠也呈现节律性的变化,它与大自然昼夜变化相一致,即白天觉醒工作,夜晚休息睡眠,日出面作,日落而息,周而复始地形成了“觉醒一睡眠的周期性节律变化。人类在长期的自然进化过程中,这种生物节律的协调与和谐,是生物和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。当人体特定的生物节律被破坏,或者不协调时,首先表现出来的就是睡眠障碍一失眠。因此.遵守自己的人体生物节律,对于防治失眠症具有重要的意义。